六月的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,一场以滴灌技术应用及标准化夏管工作为主要内容的“科技大练兵”正在开展。此次培训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,以“脚踩泥土、眼见为实”的方式,直击生产中的技术难题,把复杂的技术化繁为简,将精细化管理标准深植人心,切实提升农技人员信心,锻造出一支“能打仗、打胜仗”的技术队伍,为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注入强劲动力。
直击痛点
精准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
“前阵子低温,玉米苗出现了病害,化控后滴灌该咋管?”“地里的抗性杂草长得比庄稼还快,到底咋治?”在繁荣农场的田间地头,类似这样的疑问一个接一个。此次培训聚焦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真实、紧迫的技术瓶颈和操作困惑,以“问题导向、按需施教”的方式,为稳产增产扫除技术障碍。
来自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、集团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玉米首席专家的现场解答,精准解决了许多“卡脖子”难题。面对前期低温天气玉米如何进行夏管的问题,专家手拿玉米苗,指着每一片叶子,详细讲解每个叶龄期间的植保措施,以及滴灌的频率和水量,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改善土壤环境,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。
展开剩余72%“原来沙壤土要少量多次给水给肥,从玉米进入三叶就要开始少量供给,这样才能保证玉米在吸收养分的初期就有充足的养分供应。”大山农场的农业技术员在被沙土地苗不齐困扰许久后,终于豁然开朗。
这种“手把手”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,让许多类似的难题迎刃而解,为农业生产顺利推进保驾护航。
化繁为简
提升技术“可感可学可用”性
抽象的农艺理论和技术规程,常常让农技人员在学习时感到晦涩难懂。“实操拆解+场景还原”的方式,通过手把手地操作演示,让复杂技术转化为“可触摸、可复制”的落地经验。
在滴灌设备施工现场,授课人员以繁荣农场高产地块为样本,针对“出地桩歪扭”这一高频问题展开实操教学。“大家看,回填土不均会导致桩体倾斜,防冻拔套管与出地桩间不加固也会导致出地桩倾斜,正确做法是先用发泡胶固定护台缝隙,再调整法兰盘位置调低至圆柱保护台内。”参训人员蹲在田间,有的用工具测量护台坡度,有的拍摄标准化安装视频,不时追问:“砂石过滤器在地下水灌溉中是否多余?”“溶肥池高度如何便于种植户加肥?”
“以前按手册装滴灌,出地桩歪了都不知道咋修,”泰来农场技术员姚添元指着示范桩感慨,“现在知道护台要做成倒梯形,法兰盘必须内嵌,这才是‘一看就会’的真技术。”
强化标准
推动精细化管理的“内化于心”
培训中,各项标准化操作被反复强调并现场验证。水肥合理地配比并达到供给的“精准”、水层管理的“刻度”、施药时机与方法的“规范”,这次培训不仅讲“是什么”,更着重讲“为什么”和“做到什么程度”。
在水田科技园区,专家结合不同水层管理下的水稻长势进行讲解,“当水层保持在1至3厘米时,水稻分蘖最多、长势最好。”学员们直观观察到不同区域水稻的生长差异,深刻体会到精准水层管理的重要性。“以前都是凭感觉管理水田,这次通过对比才知道标准操作的效果,以后干活更有方向了。”依安农场的参训学员感慨道。
这种在田间地头直观展示标准及其效果的方式,让标准化生产真正“入脑入心、见行见效”,为分公司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动力,也为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长远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提升信心
锻造“能打仗、打胜仗”的技术队伍
通过现场解决疑惑、掌握实用技能、明确操作标准,学员们普遍反映“心里更有底了”“知道回去该怎么干了”。
“以前遇到异常天气就发愁,现在学了这么多实用技术和标准流程,比如用芸苔素内酯缓解药害、水肥一体化分阶段施肥,以后再遇到问题也不怕了。”查哈阳农场的农业技术员秦云鹏充满信心地说。
在培训过程中,学员们不仅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更培养了敢于攻坚、善于创新的工作作风。这支技术过硬、作风扎实的队伍,也将成为分公司实现稳产增产,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力量。
“问题在田间发现、方案在田间研讨、技能在田间掌握、标准在田间树立”。此次“滴灌+夏管”实训,将前沿、实用的农业技术快速“沉”到一线,把精细化、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和操作规程“烙”进人心,精准破解当前制约单产提升的突出技术瓶颈,系统性提升了基层农技人员“真刀真枪”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,是打通农业科技落地应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金钥匙,也将成为这个分公司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、筑牢国家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地位的务实之举和长远之策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盈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